首页 > 新能源 > 造电车,外资车企不灵了

遥想当年,“蔚小理”还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强抱婴儿,特斯拉的国产化进程还处在艰难的产能爬坡阶段,比亚迪还未祭出DM-i与刀片电池两把尖刀,行业中总充斥着一种声音。

“造电车,以大众、BBA、丰田为首的外资车企但凡一发力,所有的后来者将显得不堪一击。”

对此,许多人深信不疑。

彼时,在他们的固有认知中,燃油车时代,整个行业的“规矩”本来就是这些外资车企所制定的,想要“革命”无疑难于上青天。

但几年过去,电动化转型浪潮的汹涌程度,无疑远超大家的想象。中国车市,彻底变天了。无论“蔚小理”也好,特斯拉、比亚迪也罢,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谁才是全新板块的引领者。

而作为旁观者,再去回看文章开篇的那句话,总感觉像极了颇具讽刺意味的笑话。当然,势必会有读者反驳,觉得类似的观点有点过于武断和偏激。

那么,更想用以下几个真真切切发生的例子去回应。

首先,将目光聚焦在大众身上。不可否认,自去年ID.系列大举入华开始,还是能够感受到这家德国老牌劲旅的决心,接连推出的几款产品售价上也算具有一定的诚意。

可仅从乘联会发布的终端数据来看,1-10月一汽大众新能源零售累计销量仅为81,451辆,上汽大众仅为72,393辆,参考二者庞大且密集的经销商网络,如此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。

更为杀人诛心的是,整个过程中,相比很多“躺平”的外资车企,南北大众已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与实际行动,但当看似具有分量的石头,投入到的却是汪洋大海,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。

相比之下,第二个例子则发生在奔驰身上。周末,位于微博,突然看到一段令人颇有感触的视频。

大致内容为,某位消费者在其当地的商场内,遇到了一辆刚刚上市不久EQE的试驾车,但是想要进入车内体验车机系统时,却被告知因为“启动电池”馈电无法启动。

更为有趣的是,进一步了解后得知,此时这辆EQE的动力电池还处在有电状态,但却由于与“启动电池”无法联通供电,才导致了如此“尴尬”的局面。作为参考,市售的很多其它品牌电动车,都已解决类似问题。

而一件看似极其微小的事情,发生在EQE这样一位肩负着奔驰电动化希望的主力选手身上,不禁令人感叹,有时候“造车思路”的固化,可能是阻碍巨头转型的最大顽疾。

就像始终无法理解,既然已经是所谓的智能电动车了,为何还需要非常多余的“启动按键”?不仅仅局限于奔驰,为何没有一家传统车企能够将车机的UI与操作逻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“好用”?

无独有偶,或许是碍于9月、10月的终端销量均未能破千,所以EQE进行了新一轮的“官降”,最新调整后EQE已经与自家燃油E级做到齐平。

但新的痛点也变得愈发尖锐:如果依然没有太大起色,届时又将采用怎样的方式应对?

由此反观宝马,一方面奔驰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其同样无法回避;另一方面,中国新能源市场所蕴含的巨大红利,也在诱惑着它继续加大投入。

殊不知,北京时间11月11日,宝马全新动力电池项目签约仪式在沈阳举行。根据协议,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将进行动力电池生产的大规模扩建。该全新动力电池项目由华晨宝马进行投资,投资总额约为100亿元人民币。

据悉,这也是继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总投资150亿元人民币之后的又一笔重大投资。

平心而论,就上述一系列举措,这家德系豪强明显是对其身处新赛道的未来前景,较为充满信心的。可现状却是,目前宝马整个i系列几款产品的终端声量,绝对算不上突出。

甚至以iX3为例,自降身价后已经低于同级别的燃油X3,但依旧换不来订单层面的起色。电动化转型过程中,宝马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。

至于最后想要提及的例子,集中在丰田、本田、日产身上。不可否认,随着e:NS1、ARIYA、bZ4X的接连上市与公布售价,“日系三强”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“出牌”。

而我在分别体验过三款车型的产品力后,只能说还算有一些值得称赞的地方。可必须知晓的是,购买一辆智能电动车,决定消费者是否下定的根本要素,比拼的还是多方面的综合体验。

换言之,各个维度都需要没有太大短板。

也恰恰因为这样,e:NS1、ARIYA、bZ4X即便进入到中国新能源市场这片竞争愈发激烈的红海,完全尝不到任何的“甜头”。同时,相比德系,明显能够感受到整个日系电动化转型节奏的拖沓与缓慢。

“造电车,外资车企不灵了。”

写到这里,见证了几家燃油车时代霸主集体的“水土不服”,突然想用上述一句话作为最恰当的总结。顺势,也成为了今天文章的标题。

而接下来的篇幅,更想聊聊我印象里的中国新能源市场。或许,从中也能找到为何外资车企不复往日强势的原因。

首先,仅从大盘规模上来讲,今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与渗透率,分别突破600万辆与30%,基本已是板上钉钉。

明年,只要不出现太大意外,增幅仍会继续保持下去,那么很有可能达到800万辆与40%。毫无疑问,这块巨大的“蛋糕”还在变得愈发诱人。于情于理,没有车企能够抵挡与拒绝。

其次,将视线聚焦,因为有了“蔚小理”,有了特斯拉与比亚迪般规则制定者的存在,已然在很多细分市场,包括纯电与插混板块,通过多年的迭代与焕新,均布局了较为成熟的产品,甚至催生出许多爆款。

而它们也在终端消费者心中,逐渐立下一道道难以逾越的“硬门槛”。

再者,潜客的购车心理方面,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,对于类似大众、BBA、丰田般外资车企的“品牌崇拜”正在削弱,反而更愿意接受一些充满科技感与时尚感的新贵品牌。

最后,民族自信的崛起,家国情怀的泛滥,无疑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。很多时候,强行的“崇洋”意义不大。

综上所述,如果说造电车讲究一个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,外资车企眼下好似每一部分都遇到了重重阻碍,不复往日强势也越来越像是必然。

当然,如果将视角再次放大,无需任何怀疑,中国就是全球所有新能源市场中最内卷的存在。

在这里无法适应,并不代表身处其它细分板块同样很难热销。

所以说,“造电车,外资车企不灵了”应该加个范围框定……

猜你喜欢